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LIFESTYLE”、“EDITORIAL”、“FASHION”

最近所做杂志分析中的一段文字。

“LIFESTYLE”、“EDITORIAL”、“FASHION”
美版GQ试图俘获美国社会青年男性的主流群体,所以身为美版GQ的读者经常处于一种被教导的位置,类似于:“一个男人不应有太多衣服。他应该有一件皮夹克、一件黑色大衣、一身体面的西服、几件利落的衬衫、一条酷皮带和一些穿旧了的T恤。”从搭配栏目到时装片都在反复重复它认为的一些经典搭配。因此GQ的一组时装片中的每张照片都必然贯穿着同一类服饰的不同搭配技巧,无论是毛衣和衬衫的搭配还是夏天怎么穿大短裤。与之相比,美版Esquire则像穿着品位的个性引领者,只不过这个品位多数并不来自于时尚圈的潮流,而是职业、身份和Esquire所假定的、他们因此必然会具备的领袖气质和创造力。我愿意用“Lifestyle”和“Editorial”这两个词来分别描述美版GQ和Esquire。这并不是说Esquire不属于生活方式杂志,而是说,与GQ相比,Esquire时装片的操作更加的选题化──同类职业的真实人物的聚合以及采访,只不过这些采访往往作为配图文字,仅仅在气氛上烘托了这些衣冠男性的精神气质。而GQ并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拍摄场景都像真实生活的随意一瞥,它并不像一般时装杂志那样强调场景和视觉的眩目。

无论是“Lifestyle”还是“Editorial”,这些男性杂志气质在中国都是缺失的。中国男性杂志对于时装的理解等同于女性时装杂志的“Fashion”。它们的时装选择和搭配过于张扬、出位,不顾及主流男性群体的自我心里认同;同时,它们也认为自己在努力创造如同秀场一样的时尚潮流。它们将“时装高于生活”奉为圭臬,这不仅体现在概念化的造型上,同时也体现了拍摄场景选择的审美性,将场景的气质、材质和颜色这些审美特征和时装特点结合在一起共同成为综合的作品,而不将场景视为杂志定位读者真实的生活空间。在视觉上也追求超日常的“眩惑”,而非GQ的“指导”和Esquire的“赏悟”。这些当然只是理想状况,事实上,由于“Fashion”对于时装和视觉审美能力的高要求,国内制作的水平远不及国外同类杂志。

没有评论: